close


按照蒙古族的傳統習慣,生命禮儀家中有病人時,最忌諱夜間來人進入病房。病危時,全家人及至親朋好友都守在病人枕邊。病人死後,全家舉哀。蒙古族在很早以前,家中長輩如果死了,只說"老了",而不說"死了",以示尊敬。比如《蒙古秘史》在記述成吉思汗背著他母親訶額侖暗中奪了胞弟合撒爾的百姓時,說訶額侖知道此事後很氣憤,在心情憂郁悶中"早死了",也就是說"氣死了"。可見蒙古人使用這個敬語的歷史之悠久了。

蒙古族的喪葬儀式,在十一世紀以前,和臨近的烏桓、鮮卑、契丹族相同。烏桓人死後,把死者生前所乘馬以及所用之衣物,都要燒掉,至親"有哭泣之哀";鮮卑族人死後也是把"生時車馬器用皆燒之","死則潛埋,無墳壟處所"。契丹族人"死亦無棺槨,惟以氈裹其屍葬之中野縱馬踐其上"。蒙古族古代也是這樣。《黑韃事略》中說:蒙古族人死"其墓無冢,以馬踐蹂,使為平地。"據明初葉子奇著《草木子》關於元代蒙古人送終之禮的記載:"元朝宮裏,用(木字旁完字)木二片,鑿空其中,類人形大小,合為棺,置遺體其中,加髹漆畢,則以黃金為圈,三圈定,送至其直北園寢地,深埋之。國制不起墳壟,葬畢,以萬馬蹂之使平,殺駱駝子其上,以千騎守之,來歲春草既生,則移帳散去,彌望平衍,人莫知也。欲祭時,則以所殺駱駝之母為導,視其躑躅悲鳴之處,則知葬所以。"多桑說,成吉思汗死後所葬之地用圍樹木叢生,成為密林,不解辨墓在何樹之下。其後裔數人,亦葬於同一林中。命千人守之。      

古代,蒙古族平民百姓死後,其葬儀是比較簡樸的,他們講究"夫葬以安,遺體既安,多貲以殉,何益。"(見葉子奇《草木子》)這也說明,蒙古族人民是很講求實際的。古代蒙古人喪葬習慣的益處很多,首先深葬,墓地"人莫知也"。元以前蒙古諸汗及其他貴族之墓地,至今很少為後人所發現;其次是講究衛生,生前所用之物品都燒掉,無論因何種病而死,均不致於傳播開;再就是講究實際效用,生前盡量生活得好些,病時家人盡量照顧周到,使其減少痛苦,死後葬禮從簡,不"多貲以殉"。

蒙古族的殯葬儀式,經過元、明、清各朝代以及雅片戰爭後至解放前的幾百年中,有許多變化,雖然在某些方面仍然保留著蒙古族喪葬儀式的有益部分,但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的好的或不好的習慣。例如野葬,是蒙古族的傳統喪葬儀式,古代蒙古族的這種葬法為將屍體送至野外,"勿露其骨"(《蒙古秘史》),"深埋之"(《草木子》)。這當然是很好的安葬形式,但後來卻把野葬演變成"天葬"。人死以後穿上新衣新鞋用白布裹身,放在駝、馬背上或車上,然後車、馬、駝在野外顛簸前進,屍體在顛簸中所墜地即為葬地,也不掩埋,把所穿衣服脫下來,任野禽野獸啄食。這種葬法蒙上了濃厚的宗教迷信色彩,比如認為死者遺體三日內為禽獸啄食完了,是後人的吉祥之兆,反之則認為死者生前有罪,需請喇嘛念經,替死者消災、懺悔、祈禱,甚至為了讓禽獸盡快把屍體啄食殆盡,有的還要把黃油塗在死者身上。

這種葬法並不是蒙古族傳統葬法,不知是緣於藏族還是緣於喇嘛教經典,其史源尚待考。後來蒙古族接受佛教影響,也有了火葬的習慣,不存骨灰,把骨灰撒在高山或江河中。有錢人家還送到五臺山安放骨灰。蒙古族的土葬用棺槨,這大概緣於烏桓和鮮卑族,烏桓人死後"斂屍以棺",鮮卑人死後"虛設棺槨",成吉思汗"柩歸蒙古"後,曾"陳柩於其大婦之翰耳朵中。"蒙古族的土葬儀式,在清代後頗為盛行,除牧區仍實行野葬,寺院或受寺院影響較大者仍實行火葬外,農業區、半農半牧區蒙古族人民,有清一代幾乎都實行了土葬。葬法為:選擇好墓地,掘墓穴,中等以上人家在穴中還砌磚或石,死者穿普通衣服,放在底部寬而上部窄的棺木中,將棺置於所掘之墓穴內,上蓋以土。送葬時,家族之至親及好友皆隨棺到墓地,向死者致哀。

     清代,蒙古族中的王公貴族死時,殯葬儀式按清制甚為講究。家屬以布帛把死者屍體裹嚴納於棺中,在王府置三年或七年,謂之停柩。在停柩期間疊石造屋,藏棺其中,謂之陵。並設戶常住陵旁,稱守陵戶。守陵戶的多少,根據死者的品位有定例,如親王為十戶,郡王為八戶,固倫公主與郡王一樣,貝勒、貝子為六戶,和碩公主、郡主和貝勒、貝子相同,鎮國公、輔國公為四戶。一般官吏如對清朝沒有功勞者,皆不得有守陵戶。現在內蒙古各地所見之蒙古王公的陵寢,多屬清朝以及解放前死亡之王公貴族者。

     在解放前,蒙古族的殯葬儀式,既有蒙古族的傳統部分,也有受到喇嘛教影響的部分,還有受其他民族風俗習慣的部分。一般來講,屬於蒙古族傳統風俗習慣部分的,比較純樸。而受喇嘛教影響的部分,則具有較多的宗教迷信色彩,如請喇嘛念經超度,向寺院及喇嘛贈送牲畜、布帛、錢財以及其他物品為死者祈求冥病等皆是。 有些地方的蒙古人,長輩死後要守孝和祭七以及祭百日,即長輩死後每七天祭一次,直到七七四十九天為止,在這期間不剃發、不飲酒、不作樂、百日內不宴賓客。這和漢族的守孝很相似,這種喪制緣於儒家,蒙古族可能受儒教所影響。

     新中國成立後,我國蒙古族人民的生命禮儀殯葬儀式,在繼承本民族傳統喪葬儀式中的好部分的同時,增加了許多更科學、衛生、禮儀的內容。火化日益普及開來,許多地方已經備火化殯儀館,改變了過去在死者身上塗黃油露天火葬習慣。土葬皆以家族為單位備有墳壟,死者的遺體和遺物都有了更為科學的處理置方法。緬懷哀思的形式和時間也更講求禮儀,如為死者開追悼會,安葬後每年春季到陵地掃墓,向子女講述繼承長輩勤勞、節儉以及熱愛祖國、熱愛民族的優良傳統等,都是對先人緬懷和悼念的很好形式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默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